风险前置教育:通过动画演示紫外辐射(254nm、312nm、365nm)对眼睛角膜、皮肤黏膜的损伤机制,明确 “未戴防护装备不开紫外灯"“舱门未关闭不启动成像" 的核心原则,配套《GL-312 安全操作禁忌手册》(含误操作案例),强化学生风险意识。
设备结构教学:拆解 GL-312 的紫外灯组(312nm 为主波长,适配核酸 EB 染色成像)、防护舱门(防紫外泄漏率≥99%)、电源应急开关等关键部件,指导学生识别 “紫外启动指示灯"“舱门闭合传感器" 等安全标识,确保能独立判断设备安全状态。
样品放置阶段:
戴防紫外护目镜、一次性手套,将电泳后的凝胶(尺寸≤20cm×15cm,适配 GL-312 载物台)平稳置于透光板中央,避免凝胶边缘遮挡传感器;
确认载物台无液体残留(防止紫外灯短路),缓慢关闭防护舱门,听到 “咔嗒" 声后确认舱门闭合(传感器触发安全锁,未闭合时紫外灯无法启动)。
紫外成像阶段:
按 “电源→紫外灯→成像模式" 顺序操作,教学场景下推荐使用 “教学模式"(预设曝光时间 100-300ms,避免学生过度调整参数);
成像过程中禁止打开舱门,若需终止操作,直接按下红色应急开关(切断紫外灯电源,保留设备基础供电)。
实验后处理阶段:
先关闭紫外灯,待指示灯熄灭后打开舱门,取出凝胶(染 EB 凝胶需按危废处理);
用 75% 乙醇擦拭透光板,清除凝胶残留,关闭总电源,填写《GL-312 使用登记册》(记录使用时间、操作人员、设备状态)。
立即按下应急开关,疏散周围学生至 1 米外;
报告实验教师,由教师检查设备(如舱门传感器是否偏移、紫外灯镇流器是否故障),禁止学生自行拆卸维修。
DNA 琼脂糖电泳成像(基础教学实验)
适用场景:基因组 DNA 提取、PCR 产物验证(如 100-2000bp 片段);
成像参数:紫外波长 312nm(平衡成像清晰度与核酸损伤),曝光时间 150-200ms(针对 1% 琼脂糖凝胶、EB 染色浓度 0.5μg/mL);
教学要点:指导学生观察 “Marker 条带是否清晰"“目的条带是否偏离预期位置",通过对比不同曝光时间(100ms、200ms、300ms)的成像结果,理解 “曝光不足条带模糊、过度曝光背景泛白" 的原理。
质粒提取纯度鉴定(进阶实验)
适用场景:质粒提取后的超螺旋、开环、线性片段分离分析;
成像参数:紫外波长 312nm,曝光时间 250-300ms(质粒浓度较低时延长曝光,避免遗漏弱条带);
教学适配:配套 “条带灰度分析" 任务,让学生使用手机(或教学用成像系统)拍摄图像后,通过 ImageJ 软件计算超螺旋质粒占比,强化 “成像质量对定量分析的影响" 认知。
分组协作模式:将学生分为 3-4 人 / 组,每组设 “操作员"(按 SOP 操作设备)、“观察员"(记录成像参数与结果)、“安全员"(监督防护措施落实),轮换角色确保每人掌握全流程。
参数预设功能:实验教师提前在 GL-312 的 “教学模式" 中存储 3 组常用参数(DNA 成像、质粒鉴定、应急备用),学生通过 “一键调用" 减少参数调试时间,避免因反复调整导致的紫外暴露风险。
安全指标:紫外辐射暴露事件发生率从方案实施前的 8.3%(1/12 批次)降至 0;
实验成功率:DNA 成像清晰率从 72.5%(58/80 组)提升至 95%(76/80 组);
学生掌握度:设备操作考核平均分从 68 分(满分 100)提升至 89 分,85% 学生能独立完成安全操作与参数设置。
数字化教学融合:开发 GL-312 操作虚拟仿真模块,学生可在电脑端模拟 “误操作后果"(如未关舱门开紫外灯的警示动画),提前熟悉流程;
耗材适配升级:针对教学中常用的低毒染料(如 GoldView),优化成像参数(如将曝光时间调整为 200-250ms),适配绿色教学理念;
设备维护教学:新增 “仪器日常检查" 教学环节,指导学生观察紫外灯亮度(使用 6 个月后亮度衰减≥30% 需更换)、透光板清洁度,培养设备管理意识。
管理登陆 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 sitemap.x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