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质分析仪如何 “读懂” 水质

更新时间:2025-10-21      点击次数:37

水质分析仪通过特定检测技术捕捉水中关键指标信号,经数据转换与分析,最终呈现水质状况,其 “解读" 过程主要依赖以下核心逻辑:
一、核心检测技术:捕捉水质信号
  1. 光学法:利用 “光的吸收 / 散射特性" 判断水质。例如检测浊度时,仪器发射的光束穿过水样,水中悬浮物会散射光线,散射强度与杂质含量成正比;检测 COD(化学需氧量)时,特定波长的光会被水中有机物吸收,吸收程度对应有机物浓度,以此反映水质污染程度。

  1. 电极法:通过 “电极与水中离子的反应" 获取数据。如测 pH 值时,电极接触水样后,水中氢离子会与电极表面发生反应,产生微弱电信号,信号强度对应 pH 数值;测溶解氧时,电极会根据水中氧气含量产生不同电流,电流大小直接转化为溶解氧浓度,直观体现水体供氧能力。

  1. 色谱法:针对复杂污染物(如农药残留、重金属),仪器通过色谱柱分离水样中不同成分,再通过检测器捕捉各成分信号,结合标准数据库对比,精准识别污染物种类与含量。

二、操作流程:从取样到结果输出
  1. 样品预处理:需用洁净容器(如之前培训的 PE 取样管)采集水样,避免污染;部分指标(如重金属)需加入试剂消除干扰,确保检测准确性。

  1. 仪器检测:将处理后的水样导入仪器,选择对应检测项目(如 pH、浊度、COD),仪器自动启动检测程序,捕捉上述信号。

  1. 数据解读:仪器将检测到的光信号、电信号转化为数字数据,与预设的水质标准(如国家饮用水标准、工业废水排放标准)对比,最终显示 “达标 / 超标" 结果及具体数值,完成对水质的 “解读"。

需注意,规范取样(如使用 PE 取样管避免杂质污染)、定期校准仪器,是确保水质分析仪 “读懂" 水质准确的关键,直接影响后续水质判断与处理决策。



版权所有©2025 上海元恒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  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8096号-1

管理登陆    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    sitemap.x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