控温范围局限:油浴最高控温约 300℃但无制冷功能,水浴仅能覆盖 0-100℃,无法满足低温设备(如冷链冷库温控仪表,需 - 20℃校准)或高温反应釜温控仪表(需 250℃校准)的校准需求,导致部分设备 “无法校准" 或 “校准失准";
温度稳定性差:油浴加热易出现局部过热(温差超 ±0.5℃),水浴低温时易结冰,导致校准过程中温度波动大,温控仪表误差检测偏差超 ±0.3℃,无法精准判断仪表是否合格;
校准效率低:传统方法需手动更换加热 / 制冷介质(如从油浴切换至干冰制冷),单次校准仅能处理 1-2 台仪表,批量校准(如车间 20 台温控器)需耗时 1-2 天,影响设备正常生产;
操作风险高:高温油浴易引发烫伤,干冰制冷操作复杂且易导致冻伤,不符合工业安全操作规范。
宽范围精准控温:控温范围覆盖 - 40℃-300℃,可满足低温(如冷库温控仪 - 20℃)、常温(如车间温控器 25℃)、高温(如反应釜温控仪 250℃)全场景校准,无需更换校准介质;
高稳定性控温:采用 PID 智能温控算法与强制循环系统,温度波动≤±0.05℃,均匀性≤±0.1℃,为温控仪表提供稳定的 “标准温度环境",确保误差检测精度≤±0.03℃;
批量高效校准:配备多通道校准接口(可同时接入 8-12 台温控仪表),支持自动化数据采集与记录,单批次校准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30 分钟,批量校准效率提升 300%;
安全便捷操作:全封闭循环系统避免介质泄漏,配备超温报警、漏电保护、低液位保护等功能,操作界面可视化(数显温度、校准进度),新手经 1 小时培训即可上手;
数据化合规:支持校准数据自动存储(可存 5 万 + 条记录)、报表生成(符合 ISO 17025 校准实验室要求),便于追溯与审计,满足工业企业质量体系认证需求。
校准前准备:
设备选型:根据需校准仪表的温度范围(-20℃-250℃),选用控温范围 - 40℃-300℃的制冷加热循环器,配备 8 通道校准接口;
标准器具:准备经国家计量院校准的标准铂电阻温度计(精度 ±0.01℃),作为 “标准温度源" 的验证依据;
仪表预处理:将待校准的温控仪表(如 10 台热电偶、5 台数显温控器)清洁接线端子,检查外观无损坏后,记录仪表型号、编号、上次校准时间;
校准参数设定:
根据仪表使用工况,设定 3-5 个校准点(如低温 - 20℃、常温 25℃、中温 100℃、高温 200℃、250℃);
循环器温度稳定时间设为 10 分钟(确保温度波动≤±0.05℃后再进行误差检测),数据采集间隔设为 1 分钟,每个校准点采集 3 组数据;
自动化校准操作:
将待校准仪表的传感器(如热电偶探头)与标准铂电阻温度计同时放入循环器的温度校准槽中,确保探头浸没且无接触;
启动循环器,按设定校准点依次升温 / 降温,达到目标温度并稳定后,自动采集待校准仪表的显示值与标准铂电阻的实际温度值;
系统自动计算每台仪表在各校准点的误差(误差 = 仪表显示值 - 实际温度值),若误差超 ±0.5℃,标记为 “不合格" 并提示需维修调试;
校准后处理:
校准合格的仪表粘贴 “校准合格标签",记录校准日期与下次校准时间(通常为 6 个月);
不合格仪表送修后,重新用循环器进行校准,直至误差达标;
导出校准数据报表,存档至企业质量系统,完成校准流程闭环。
校准精度提升:温控仪表误差检测偏差从传统方法的 ±0.3℃降至 ±0.03℃,校准合格率从 85% 提升至 99%,避免因仪表失准导致的生产事故(如反应釜温度超温引发原料报废);
校准效率优化:单次批量校准 20 台仪表的时间从 2 天缩短至 3 小时,年校准工时从 120 小时减少至 15 小时,减少 2 名专职校准人员投入,同时避免设备因校准停机导致的生产损失(日均减少损失约 5 万元);
全工况覆盖:实现车间 - 20℃(冷库温控仪)至 250℃(反应釜温控仪)全范围仪表校准,此前无法校准的低温仪表(占比 20%)全部纳入定期校准,设备安全运行率提升 15%;
成本节约:无需购买油浴、干冰等校准介质,年节约介质成本约 2 万元;校准数据自动化记录,减少人工记录误差与纸质报表成本,年综合节约成本超 10 万元。
工艺稳定性增强:精准校准的温控仪表确保生产工艺温度波动≤±0.5℃,如制药车间反应温度稳定后,药品纯度合格率从 92% 提升至 99.5%,减少不合格品返工;
合规性保障:校准数据符合 ISO 17025 与企业质量体系要求,顺利通过客户审计与行业监管检查(如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);
设备寿命延长:通过定期精准校准,及时发现温控仪表异常(如传感器漂移),避免因温度失控导致的设备损坏(如加热管烧毁),设备平均使用寿命延长 2 年。
设备校准与维护:每月用标准铂电阻温度计验证循环器的控温精度,确保波动≤±0.05℃;每季度清洁校准槽内部(去除杂质、水垢),检查循环泵与制冷系统压力,避免因设备故障影响校准精度;
传感器安装规范:待校准仪表的传感器与标准铂电阻需在校准槽中均匀分布,避免探头贴近槽壁(局部温差大),确保测量点温度一致;
介质选择适配:根据校准温度范围选择合适的传热介质(如 - 40℃-100℃用乙二醇水溶液,100℃-300℃用导热油),避免介质在低温结冰或高温分解;
安全操作规范:高温校准时(>100℃)需佩戴隔热手套,避免接触循环器外壳;制冷操作时(<0℃)需检查介质凝固点,防止管道堵塞。
扫码关注
管理登陆 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 sitemap.xml